张勇豪研究员于2022年底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致力于流体力学跨学科基础研究。回国前是英国爱丁堡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首任Jason Reese讲席教授与思克莱德大学(Strathclyde University)Weir讲席教授。在多尺度流体力学、稀薄空气动力学、多相流和流固相互作用等领域有多年的科研经验。工作包括直接求解非线性Boltzmann全方程的谱方法、符合守恒律的离散速度方法(即高阶格子Boltzmann模型)和基于气体动理学原理的颗粒流动模型等。突破了Boltzmann全方程单原子稀疏气体的局限性,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模型和稠密非平衡气体动理学模型。近年来,用平均场理论考虑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把稠密非平衡气体动理学模型扩展到适用于液体、气体和非平衡相变的统一输运模型。同时揭示了非平衡流动机理比如低速中稀薄气体流动中涡的产生机制和边界滑移长度随密度变化的极小值现象。另外,开创性地采用近场动力学理论来模拟材料表面在流体和颗粒冲击下变形和破坏问题。2013年,被选为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士和皇家工程院资深研究员、2015年被选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士。担任2018年第三十一届稀薄气体动力学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是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和Advanc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副主编。
肖天白
肖天白研究员于2023年初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青年项目、中国力学学会青年人才蓄水池项目。2019年获得北京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2019年-2023年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学院担任博士后,入选德国洪堡学者。担任美国研究软件工程师协会与稀薄气体动力学青年协会会员,Results in Physics期刊执行编辑,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Transport、Entropy、Metascience in Aerospace等期刊客座编辑,美国数学学会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以及包括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Physics of Fluids等权威期刊在内的同行评议审稿人。长期从事稀薄气体、等离子体、辐射输运等多粒子系统的可计算建模与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可微分编程,创造性地将以不确定性量化、科学机器学习为代表的数据驱动方法融入物理系统,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包括计算流体力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9篇,主持德国科学基金会、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资助的科研项目。详细介绍可见个人主页:https://people.ucas.edu.cn/~txiao。
孟宝清
孟宝清副研究员于2023年底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青年项目,获中科院院长奖。从事可压缩气相-颗粒/液滴相多尺度自适应算法、人工智能加速动边界算法、CPU-GPU异构并行计算及高速流动物理等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含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Physics of Fluids,AIAA Journal等期刊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先进计算专项课题1项,专项专题负责人2项,挑战计划子课题负责人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与国内多个研究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支撑激波冲击颗粒群、爆炸防护、多相不稳定性、磁场-粒子、火山喷发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
胡远
胡远研究员于2018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获航天工程博士学位。2019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青年项目,并获择优资助。长期从事稀薄气体与等离子体非平衡流动建模与分析,粒子模拟方法与工程软件开发,高性能并行计算方法等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磁流体力学专业组委员,《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物理学报》、《物理》等期刊青年编委,《Entropy》期刊客座编辑。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本领域高认可期刊论文发表20余篇,包括Plasma 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Physics of Plasmas, AIAA Journal等。
王小永
王小永副研究员于2018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要从事高温热化学非平衡流动数值模拟、高保真态-态精细化模拟、复杂多物理过程耦合模拟、高温物理化学模型建模以及大规模并行CFD软件研发等工作。目前发表SCI论文30余篇,含Physics of Fluids,AIAA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期刊论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航天一院、航天四院等单位横向课题多项。
方剑
方剑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目前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流体力学、高性能计算和高速气动。方剑博士曾是英国流体网络(UK Fluid Network)高速计算流体力学小组负责人,且为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会员。他主持并参与了由Leverhulme基金会、牛顿基金会、皇家学会、EPSRC资助和中国自然基金委资助的多个研究项目,研究内容涉及高速流动、氢燃烧、湍流和计算流体软件开发。他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和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等期刊上发表了论文40篇。
胡世威
202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助理。
王勇
202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2023-2024年于香港科技大学担任博士后,2024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助理。
张冠
202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同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助理。
陈逸冲
2024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同年留校担任博士后至12月。2025年初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助理。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气固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基于多物理场粒子模拟的多尺度流体研究。在流体力学领域顶级期刊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和 Physical Review 系列等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徐昆
徐昆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通过中美联合招收物理研究生考试(CUSPEA),到美国纽约哥仑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任职于香港科技大学,现为该校张鋻泉理学教授、数学系讲座教授和系主任。
研究领域:计算流体力学,非平衡流,多尺度算法
郭照立
郭照立博士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长期从事多尺度流动的动理学理论和多尺度数值方法研究。(1) 针对纳微尺度受限空间流体流动,建立了强非均质流体的动理学模型方程,提出了适用于纳米到宏观尺度的通用水动力学方程,以及考虑壁面Knudsen层的稀薄气体拓展Navier-Stokes本构关系;(2) 在介观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模型、算法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发现了相互作用力的离散格子效应并建立了新的作用力模型,提出了具有通用性的非平衡外推边界格式,揭示了两相模型中虚假速度的根源是压力梯度和相互作用力的离散误差导致的不平衡力,构建了实现精确平衡的两相模型;(3) 针对多尺度气体流动,与合作者提出了离散统一气体动理学格式(DUGKS)并开发了开源软件dugksFoam,进而拓展到电子、中子、声子、辐射多尺度输运问题;(4) 将发展的模型和方法应用于CO2地质封存利用中的多相渗流机理、芯片热管理中的声子水动力学现象、反应堆中子多尺度输运等问题的研究。
唐桂华
唐桂华,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领军人才。于1996、1999、2004年于西安交大分别获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聚焦微纳尺度流动传热及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获2007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7-2009 年在英国Daresbury实验室从事非平衡气体流动传热研究工作,2008.3-2008.8和2014.1-2014.3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从事联合研究(合作研究者:Yonghao Zhang)。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及优青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湖湘高层次人次聚集工程创新创业人才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微纳尺度流动、传热传质及光热电协同转换,建立非平衡气体流动传热模型、声子-电子耦合传热模型,揭示相关载流子传输机理等,在微纳复杂多孔介质渗流、纳米多孔气凝胶隔热、电子器件热管理及热电直接转换方面获得重要应用。主持973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杰青/优青/面上/青年/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等。以会议主席举办2017年LBM方法多相流及传热传质青年研讨班、2023年第7届全国热传导研讨会、2020年Sino-Japan-UK Frontiers in 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Energy。担任中国空天动力联合会综合热管理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先进材料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低碳热力发电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出版专著1部,获爱思维尔2020-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以项目组成员身份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