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力学所优秀毕业生洪启臻专访

发布日期:2022-08-15

  大家好,欢迎来到“力学青年访谈”,研究生党支部邀请了力学所2022年优秀毕业生洪启臻同学参加本次访谈,请他与大家分享科研学习的心得体会。

  洪启臻同学于2017年通过推荐免试的方式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来到中科院力学所攻读硕士学位,导师是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泉华研究员。洪启臻同学在雁栖湖集中教学期间,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获得复赛优胜奖,并以项目骨干身份完成“2019-2021年中国科学院战略高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第一届率先杯决赛项目学生组)。在硕博连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还到意大利、香港的高校进行了短期访学。洪启臻同学获得了“中科院力学所郭永怀奖学金”“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中科院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22年,洪启臻博士毕业后留所做特别研究助理。

  1. 课题选择

  力学青年记者:请问您是如何确定博士课题选题的?是根据导师要求还是自身兴趣呢?

  洪启臻:在进入课题组后,导师孙泉华研究员为我选定了很好的研究方向。具体来说,我的研究课题是来自于工程需求:在高超声速流动中,由于激波的强压缩作用,气体温度很高会发生各种微观物理化学过程,这些过程对流场的物理参数、飞行器的气动力/热影响很大,如何准确高效地进行数值模拟仍然是一个开放的课题。因此这一课题不仅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工程中高超声速流动的计算服务。幸运的是,导师鼓励我在这个大的研究背景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研究工作。

  力学青年记者:能否简要介绍研究工作及未来目标?

  洪启臻:在已完成的工作中,我们尝试对高温热化学非平衡流动进行了高精度模拟和物理建模,初步打通了从微观分子碰撞的量子化学计算出发,态-态方法为桥梁的高温热化学非平衡流动模拟链条。当然了,目前我的研究工作和国际上顶尖的课题组还差的很远,未来要进一步学习追赶。另外,此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希望以后可以一步步把它们应用到工程实际中,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习经历

  力学青年记者:是否有比较特别或者印象很深刻的学习经历?从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洪启臻:确实有,一个例子是我研二的时候出国交流了一个月。当时由于课题研究有相关需求,所以比较明确要出去学习哪些具体内容,于是我大概写了研究计划,导师看了之后很支持。同时,我联系了相关领域的国外学者并陈述了研究计划,对方对我的想法也很感兴趣,经过深入沟通以后,我开始了短期国际交流合作。国外的老师对我帮助很大,不单单是学术上,他还帮我租了房子,而且在我凌晨两点多到达的时候,开车接我去住的地方。因为目标明确,所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回来之后两年多我们合作写了多篇文章。要说收获的话,我认为一方面是我学习到了很多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幸认识了很多长期合作的老师和朋友。同时,这件事情还告诉我:计划好想做的事很重要,当目标(或者问题)明确时,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经验分享

  力学青年记者:有没有一些好的科研习惯想要分享给师弟师妹呢?

  洪启臻:其实我没有什么好的科研习惯,我也在探索中。只能谈几点体会:

  第一点是:努力工作,勤能补拙。我发现那些做了很好工作的人绝大多数都很努力地工作,尽管他们已经足够聪明。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我认为只要肯花时间认真开展研究工作,苦心钻研,总是可以取得让自己满意的进展。

  第二点是:尽快动手(编程或实验),而不只是广泛的阅读文献,边做边学的效率往往更高。我自己的经验是研一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上专业课程和看相关的文献,但是到后面开展具体研究工作时发现之前学的知识有的没派上用场,有的掌握不牢,还要重新学一遍。因此我觉得尽快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应该是有益的,需要某些知识的时候再去学习的效率可能更高。

  第三点我想分享的是,大物理学家Steven Weinberg教授给研究生的非常好的建议——《Four golden lessons》,这篇一页纸的论文一直贴在我的桌上。其中有几点建议,包括向混乱进军;原谅自己浪费时间(是指我们在科研过程中常常浪费很多时间在研究“错”的问题);了解学科发展史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看一看,应该会有不少收获。

  这里我想补充一点个人体会的是,在“原谅自己浪费时间” 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求帮助和指导。印象深刻的是研一的夏季课程,Igor Adamovich教授在国科大开了为期五天的夏季课程,一次下课后我向他汇报了自己前期已完成的初步工作和下一步计划,请他给一些指导,他听完之后的第一句话是“It seems that you did some unnecessary work”,然后说如果是他来做,大概会具体开展哪些工作和研究思路。听完之后我感觉大开眼界,后续在这个大体研究思路上开展工作写了一篇期刊文章。因此我觉得及时听取导师、同行的意见可以避免浪费很多非必要的时间。

  我的第四点体会是:除研究课题外,条件允许的话多做一些不同的尝试。比如我曾参与所里的外场实验,虽然没有帮上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工程上是怎么做任务的以及工程应用和基础研究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在研一的时候我还参加了科学院的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与来自不同研究所的同学组队参赛,提出了基于复合飞机概念的垂直起降技术,最终获得了复赛优胜奖,这一想法也得到了某重大型号副总师和不少专家的认可和鼓励。在后续三年的经费支持下,我们进一步完成了空中分离、试验台对接等关键技术验证。尽管这些经历和我的研究课题本身并不相关,但我从中得以锻炼各方面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我更好地面对科研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失败。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体会,希望对大家能有一点点帮助,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力学青年记者:目前我身边的同学,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想自己解决,不敢向他人寻求帮助,请问遇到问题想要请教他人,该如何提问?如何寻求他人的帮助?

  洪启臻:我在这方面也做得不好,向老师和课题组师兄求助的时候常常不能够迅速准确地表达清楚自己的疑惑。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多交流、多提问肯定是有益的,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有助于对自己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因为在试着提出问题和描述困惑的过程中,往往已经蕴含了自己对解决思路的探索。

  力学青年记者:想知道在科研过程中面对失败或者一些不确定性时,是怎么做的?

  洪启臻: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失败的时候是绝大多数,比如论文被拒稿,申请书没中等等,能做的也只有总结不足,继续努力。最后希望与大家共勉的是:保持对工作(不一定是科研)的热爱。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有一个合作者已经退休了,每天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甚至周末还经常和我讨论问题,正是由于对科学研究真挚的热爱,我总是能够感受到在这一过程中他愉悦、乐观的态度。

  力学青年记者:我知道您毕业后选择在所里做特别研究助理,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留在所里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呢?

  洪启臻:是的,虽然有到国外做博后的offer,但是最后还是选择留在所里继续开展研究工作,一方面是可以继续完善之前的工作,做得更深入一些;另一方面是因为力学所优秀的科研环境和科学精神。具体到我的研究方向来说,其实力学所早期就有一些积累,郭永怀先生很早就指出“高温气体性质研究要做‘细活’,为未来的工程发展提供基础性的动理学概念、物理规律和基本数据”,这一想法在当时是超前的。后来由于各方面原因,郭先生提倡的高温气体基本数据在所里并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和研究,因此希望我之后的研究工作能在这方面取得一点点小进展。

  结语

  洪启臻学长非常耐心和热心的解答了力学青年记者的种种疑问,不知道有没有解答到读者朋友心里的一些困扰呢?无论是年轻科学家还是初入社会的工作者,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本期的力学青年说就分享到这里了,如果你有更多想要交流的问题和idea,我们评论区不见不散哦!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