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 陨落科技双星
十月秋风里,我国科学技术界两位大师——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和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相继逝世
10月31日,我国科学巨匠、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离开了我们,走完了自己98年的辉煌人生。
“这个消息太突然了。”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孔祥言说。就在10天前,孔祥言才见过钱老的儿子钱永刚教授,在那次会面中,孔祥言提出要见见钱老,钱永刚说父亲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错。“我本以为不久就能亲眼见到钱老。”孔祥言说。
孔祥言1963年至1964年曾师从钱学森,同时担任他的技术秘书。两年的密切接触,使孔祥言得以近距离感受钱老身上特有的科学精神。
“钱老学习非常刻苦。”孔祥言介绍说,钱老在美国是学航空技术的,但他把数学、物理、化学的博士生课程都学了,而且学得很深,所以他才能不断地创新。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助理杨亚政31日中午从电视中获知钱老去世的消息时,“当时手里拿着饭碗,呆了半天”。作为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从2000年到2007年的每个春节,杨亚政都会去看望这位中国力学学会的开山鼻祖。最近两年,由于钱老身体方面的原因,杨亚政也会通过钱老的儿子钱永刚表达问候。
上世纪90年代末,杨亚政在国内力学界发行量最大的学术期刊《力学与实践》做编辑,当时他编发了一篇论文《新世纪中国力学》。没多久,编辑部意外地收到钱老的亲笔信,针对新世纪中国力学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哪些领域需要优先发展,应该怎样布局……钱老在信中一一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当时钱老已经快90岁了,真没想到他还能这么悉心关注力学领域的发展,更没想到他会因为一篇文章而亲笔给编辑部写信。”杨亚政说。
孔祥言清楚地记得,钱老在中国科技大学担任力学系系主任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都要亲自撰写。
作为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他还坚持给科大学生讲课。196l年至1962年,他给近代力学系1958级、1959级学生主讲“火箭技术导论”,听课人数达400多人。1962年,又为化学物理系1958级学生主讲“物理力学”课程。《物理力学讲义》是他在美国时用英文写成的,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他主持将该讲义翻译成中文并出版,作为科大的专用教材。
钱学森在上课时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捐给系里,资助困难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即使到了晚年,钱老仍然挂念着我国科学人才的培养。2005年温家宝总理慰问钱老时,钱老向总理坦言,自己十分担忧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培养,“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得知校友钱学森去世的消息,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深感悲痛,纷纷表示哀悼和怀念。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说:“钱老是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校友,他的精神让我既佩服又感动。钱老住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他生活简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尽管他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报纸期刊,坚持学习,让我非常受触动。”
前不久,史贵全和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留下了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也记录了他曲折的回国历程。比如当时听证会的问答,钱学森义正辞严地驳斥了某些势力对他的污蔑,同时显示了他的机敏和睿智,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史贵全说,他又一次为钱老的精神所震撼。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与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世界科学领域,钱学森赫赫有名,以至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在他的科幻名著《太空漫步》中,塑造了一位神话般的中国科学家,名字就叫“钱学森”。
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科学家,他的门下名家辈出,但他在1967年出版的自传中,却单独为钱学森立传。世界上古往今来,多有弟子为老师立传,而老师为弟子立传者,鲜有所闻。冯·卡门对钱学森的评价是:“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我的杰出门生。”
(中国青年报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樊未晨 雷宇 周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