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怀念恩师钱学森先生
2009.11.10 作者:周家汉

 

1031上午,我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59级部分同学在力学所聚会,欢迎外地来京参加国际会议的同学,回忆同学50年来的时光。中午时分,手机传来新华社快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早晨在北京逝世。钱先生去世让我们顿时茫然,深感悲痛!

钱学森先生是一位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杰出的教育家。钱先生于1958年积极倡导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亲自组建和领导了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担任首任系主任长达8年以上。我们是钱学森先生曾亲自教授过的学生。他对我们的许多谆谆教诲还言犹在耳,他给我们的关爱让我们终身难忘。

在同学聚会发言中,我们回想起钱先生教我们如何写好毕业论文。论文要按照一般科学论文的格式写。第一部分首先要写明论文的目的,指出前人在这些方面已做了些什么工作,有些什么观点,他们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或是实验方法;第三部分是理论分析计算结果或是实验结果;第四部分是论文要给出的结果,总结出什么规律,或是要讨论的问题。写论文要老老实实,不能乱吹,不能含糊。如问题解决的不那么彻底,要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最后,引出文献索引。文字书写要整齐,不能潦草,文句要顺畅,达意,准确。作图要线条清晰,不能有毛刺。钱老师的三严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教导,让我们终身受益。

钱学森先生十分关注爆炸工程。他说:“爆炸的好处是威力大而尤以功率极大为其特点。1吨黄色炸药的能量折合成4.2×109焦耳,而其爆炸时间则为10-3秒,功率达4.2×109千瓦!42亿千瓦。所以爆炸的好处是能毕其功于一役”!速度极高。同样的人力,用其他方法,不用机器,也许得干十年,用机器得干一年,用爆炸也许一个月(连打眼、放炮、清除)就行了;爆炸的缺点是不好控制,好像是破坏力!但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它,有些神秘感。一旦掌握了规律,那同样是可以控制好的。”为此,他建议在中国科学院搞爆炸技术研究设计。1964年,我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力学所爆炸力学研究室工作。1966年钱所长请郭永怀副所长担任我们平地定向爆破堆山课题组的顾问;他在回复杨人光同学信中鼓励开展“爆破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

现在,从一些报道我们知道,钱学森先生一生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但他破例的为“土岩爆破文集”(全国工程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选)写了篇《写在前面》的序言,可见他对爆破,对爆破技术发展的关心。

他写道:“爆炸技术对我国高速度地搞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我国土岩爆破技术发展比较快,其原因也就在此。但在这里要讲究成本,也就是要讲究效率,所以爆炸要设计得好,要力求能量转化效率高。在这个方面,我们还很差劲,有大量工作要做。”这是他对工程爆破行业的殷切希望,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钱老教导我们说“爆炸可以产生极强的脉冲电流,爆炸可以产生极强的脉冲磁场,爆炸可以产生极高的压力,而这些都是现代科学研究所要求的。这里有能量的转化问题,而对研究来说,特别要求转化过程的精密控制。”要精密的控制炸药爆炸的能量是十分难于做到的事。

钱老告诫我们,爆破理论的研究要在引入严格的力学相似和无量纲参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爆破的物理模型,结合小尺寸的模型实验,从实验结果分析找出规律;同时要结合工程进行科研观测,搜集数据资料,用以检验计算机模拟的计算结果,提高并深化爆破理论研究成果。对土岩爆破来讲,爆炸力学的任务在于研究土岩被爆炸破碎后的运动律,为土岩爆破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爆破作用的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爆破技术已广泛用于岩土介质的破碎、压实、疏松、排淤和切割物体的作业,如在特殊环境(闹市区建筑物的拆除、人体内胆结石破碎)、特殊条件(高温、高压)、特殊要求(金属加工、爆炸合成金刚石、地震勘探)情况下的爆破工程。

爆炸是一个高速过程,爆破作用又是强冲击载荷作用于难于准确描述的岩土介质的效应,爆破理论研究的问题远比经典的固体力学或流体力学要复杂和困难。但是爆炸过程和爆破作用毕竟都是可以用力学描述的现象。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的现代实验观测手段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我们已能较精确地观测爆炸的物理过程,用各种数学物理模型去探讨岩石力学特性。

钱老淡泊名利的情怀为世人称颂,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但他舍得为学生花钱。现在我们知道,1958年,钱学森所著《工程控制论》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稿酬加上奖金共计1.15万元。在一次亲自到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授课时,钱老看到我们不少学生家庭贫困,连必备的学习用具都买不起。于是,这1.15万元被钱老悉数捐出,用于给力学系5859300多学生买了计算尺。至今,我还保留着这把计算尺。是它,让我们牢记钱学森先生的指教,搞工程技术的人,要心中有数,有数量级概念。看见它,我们深切怀念钱学森先生。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为祖国、为科学贡献、奋斗一生的精神;学习他,像他那样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