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践行力学国家队使命
——从“怀柔试验基地”迈向“钱学森实验基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10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栏目,以“‘两弹一星’精神永恒”为题,对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活动以及“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报道。栏目组在力学研究所“钱学森实验基地”进行了拍摄,并对空天飞行高温气动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赵伟研究员进行了采访。报道中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正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创办的第一家单位。数十年来,以“上天、入地、下海、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方向,为“两弹一星”工程和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建所68年来,力学研究所始终秉持着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理念,践行着力学领域国家队的使命担当。《焦点访谈》栏目中多次提到的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怀柔基地),正是力学研究所为解决国家战略需求而建立的。
怀柔基地,承载着力学研究所的厚重历史与辉煌成就。1956年,首任所长钱学森先生遵照周恩来总理的要求向党中央、国务院递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从此,开启了我国“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1958 年,中国科学院统筹部署,在力学研究所成立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运载火箭研制的第一设计院,郭永怀任院长,钱学森全面指导。作为配套工程,在北京怀柔县思家峪山区开始筹建怀柔基地(对外称为“北京矿冶学校”)。1963年初,力学研究所在怀柔基地建立爆炸力学试验场,而后成立了怀柔分部。1968年,怀柔分部交由国防科委接管,爆炸力学试验场继续作为力学研究所怀柔基地。2010年,力学研究所怀柔基地上交中国科学院,现址成为目前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自1958年怀柔基地建设以来,力学研究所762人直接参加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开展了“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超低空地空导弹”“科1探空火箭”等研制工作,积极承担了21号(核爆炸试验相关的研究任务)、28号(中程导弹弹头防热问题)、6405号(导弹再入物理现象研究)等国家任务,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座超声速风洞F-2,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那些曾经在怀柔基地忙碌的身影,那些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奋斗,都成为了力学研究所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力学人不断前行。
钱学森实验基地(怀柔),是力学研究所迈向更高目标的新动力源。2008年,力学研究所紧密结合国家重大任务和战略需求,前瞻性地规划建设怀柔园区(现名钱学森实验基地(怀柔)),占地面积9.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6万平方米。钱学森实验基地(怀柔)拥有世界上首座覆盖高超声速飞行全包线实验能力的空天飞行技术验证平台,大大提升我国进入、利用、探索空天的能力;建有国际唯一能满足超高速稀薄流动双尺度律相似的稀薄气体风洞,有效支撑了临时空间高速飞行;建成国内首个十米基线三角形激光干涉实验平台,承担太极一号、二号等飞行件地面测试,助力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第一步;建设火箭总装及系统集成保障平台,有效支撑了“力箭一号”成功发射(当时国内最大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钱学森实验基地(怀柔)基地为相关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提供国际领先的地面实验条件和测量手段。这也正是新时期力学研究所人在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的真实写照。
从怀柔火箭试验基地到钱学森实验基地(怀柔),力学研究所的为国贡献之路从未止步。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未来,力学研究所将秉承钱学森“工程科学”思想,更好地推动中关村园区和钱学森实验基地(怀柔)统筹发展。力学研究所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沿着老一辈科学家的足迹,主动肩负历史重任,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在强国有我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