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宇生平简介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力学所第十二届、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力学研究所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工会委员会主席,第八届、第九届职代会常设主席团主席,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空天飞行科技中心首席科学家,我国高超声速科技领域的杰出科学家、高超声速技术的重要开拓者、高超声速科技领域重要组织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新宇同志,于 2020 年 4 月 27 日13 时 39 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06 医院因病去世,享年 60岁。
张新宇同志 1960 年 2 月生于吉林长春,1978 年从东北师大附中考入中国科大物理系,半年后被国家选为第一批留学本科生。1980 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航空航天系学习,成为该系有史以来第一名中国留学生。1984 年 5 月获名古屋大学学士学位, 1988 年 4 月获硕士学 位, 1991 年 4 月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被名古屋大学和广岛大学聘为助理教授。在此期间, 张新宇同志展现了卓越的科研能力,设计建造了国际上首个矩形冲压加速器,成功解决了加 速器定位问题、实现了低压条件下的点火与稳定燃烧,首次获得了加速过程中的流动与燃烧 图像。
张新宇同志始终心系祖国,1998 年 12 月通过中科院人才引进计划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 研究所工作。回国后,张新宇同志长期致力于我国超声速燃烧机理与超燃冲压发动机关键技 术研究,在高超声速推进实验技术、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等领域成就卓著,填补了 多项国家关键技术空白。2000 年他带领团队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高 焓自由射流实验装置,解决了超燃冲压发动机地面模拟技术问题,为国家发展高超声速推进 试验装置奠定了基础。2002 年成功实现了国内首台液体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点火和稳 定燃烧,并获得了正推力。2009 年组织开展主动冷却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突 破了发动机一体化气动优化设计、高效燃烧组织等多项核心技术。2016 年着眼宽速域飞行器 的发展需求,带领团队攻克系列核心技术,建设了国际首座连续变马赫数高焓自由射流风洞 及连续变马赫数直连燃烧试验平台,并应用于国家科技项目试验研究,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 研究工作开展。
张新宇同志 2005 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2006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 获国防科技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张新宇同志是一位具有卓越战略眼光的科学家,是我国高超声速推进技术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和组织者,是国家相关科 技工程的重要推动者,是享誉国际高超声速学界的知名专家。作为发动机基础机理专家组组 长,他直接参与制订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主导制订了我国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的战略规划 及技术布局,作为组委会主席组织了多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并两次在国际高超声 速科技会议上代表中国做大会报告,为我国高超声速技术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新宇同志是一位具有高尚情操的科学家,他热心科研、淡泊名利,无私地把研发的高 超声速领域的核心技术向国内同行开放,促进了我国高超声速科技领域的整体进步与快速发 展。他担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职务并在多个学术组织、期刊任职,长期关注并推动 我国高温气体动力学的学科发展。
张新宇同志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长期热心并注重培养年青人,建成了由归国学 者和国内培养博士组成的高水平高超声速研究团队。先后培养了 50 余名研究生,大部分成 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骨干,一部分走上了领导岗位。一批受他指导和帮助的所内外青 年科技人员迅速成长为高超声速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
作为我国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的开拓者和主要推动者,张新宇同志的卓越贡献必将载入我 国高超声速科技事业的史册。他的逝世,使我国高超声速科技事业失去了一位德才兼备、远 见卓识的科学家和领导者,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睿智博学的师长,失去了一位儒雅 幽默、活力四射的好朋友。
让我们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学习他甘于付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为我国空天科技事 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力学所工作追忆
● 1998 年 12 月通过中科院人才引进计划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
● 2000 年带领团队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高焓自由射流实验装置
● 2002 年成功实现了国内首台液体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点火和稳定燃烧
● 2009 年组织开展主动冷却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突破了发动机一体化 气动优化设计、高效燃烧组织等多项核心技术
● 2016 年建设了国际首座连续变马赫数高焓自由射流风洞及连续变马赫数直连燃烧试 验平台
学术任职
●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 空天飞行科技中心 首席科学家
● 发动机基础机理专家组 组长
荣誉奖励
● 2005 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 2006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
● 获国防科技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 科研装备建设
长期致力于我国超声速燃烧机理与超燃冲压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在高超声速推进实验技术、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等领域成就卓著,填补了多项国家关键技术空白。
● 2000 年,带领团队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高焓自由射流实验装置,解决了超燃冲压发动机地面模拟技术问题,为国家发展高超声速推进试验装置奠定了基础。
● 2002 年成功实现了国内首台液体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点火和稳定燃烧,并获得了正推力。2009 年组织开展主动冷却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突破了发动机一体化气动优化设计、高效燃烧组织等多项核心技术。
● 2016 年着眼宽速域飞行器的发展需求,带领团队攻克系列核心技术,建设了国际首 座连续变马赫数高焓自由射流风洞及连续变马赫数直连燃烧试验平台,并应用于国家科技项
目试验研究,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研究工作开展。
● 2018 年建成国际首座连续变马赫数高焓直连燃烧试验平台,并应用于国家科技项目 试验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提供了基础。
忆张新宇老师的几个影像
前日一早,因工作需要想约几位领导汇报,拨打新宇老师的办公室电话,听筒中,铃音只响了 两声便接通, 简要说明情况后, 新宇老师爽快地回答道:“没问题, 我下午准时到 !”随后又一如既往, 用谦虚的口吻说: “你知道,这项工作我是支持的,尽管这个方向我不是特别懂,不过很愿意帮你 出出主意。”
下午三时, 讨论会开始时, 新宇老师没有出席, 当时并未多想, 许是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忙碌吧。 不想会议结束后,噩耗便传来,一时间大脑一片空白,忍不住在办公室抽泣起来,悲伤之际,几幅 影像历历在目。
十六年前,我初入力学所时,新宇老师正担任实验室副主任,由于专业重叠不大,和他接触并不多, 只是听闻他年少聪颖,留学东洋,后归国效力,并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其研究领域的顶尖人物。
第一次深刻的印象大约在十五年前,在宁夏银川开会之余,新宇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相约去旁 边的沙漠走走, 我也随同前往。沙漠中一位牧民牵马过来询问是否想尝试, 其他几位老师均未应承, 唯新宇老师接过马鞭,跃身而上,驰骋于大漠之中,俨然一位英武的将军,带领士兵纵横于千军万 马之中。
另一次是大约十余年前,实验室组织春游,他带女儿前往。晚餐时,大家喝了一点酒,新宇老 师本不胜酒力,一杯之后,便已面色泛红,已然有些微醺。女儿在旁边提醒,我看到他轻轻地搂着 女儿的肩膀, 没有说话, 只面带微笑静静地坐着, 眼里满是幸福和慈爱。彼时他只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带着浓浓的爱意享受着女儿的关心和叮嘱。
差不多五年前,我手头的工作已有几年积累,正值攻关的关键时刻,急需经费支撑。于是怀着 揣测的心情找到新宇老师。汇报之后,他认真地问了我一些问题,然后非常直接地问道: “你需要 多少钱?”我小心地回答道: “至少五十万, 当然, 如果多一些就可以多做一些试验。”他挠挠头, 想了一下, 然后又习惯性地眨了一下眼睛, 对我说: “这样, 我帮你凑一百万吧。”我感觉很意外, 一时语塞。见我没回答,他又马上接着说: “你不要有压力,我觉得这件事情很好,科研就是要创 新和探索,不要想太多,努力向前闯就好了,我相信一定能行! ”瞬间,我满怀感激,抬眼细看, 却发现不经意间他的头发已大半花白。一位资深科学家以雪中送炭之情,破解燃眉之急,得到如此 的鼓励、理解和包容,夫复何求?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呢?
今日上午,去 306 医院送新宇老师最后一程。受疫情影响,只能匆匆见最后一面。地下室里有 一丝阴冷, 但他躺在鲜花丛中, 如往常一样安详, 仿佛只在小憩。脑海中, 前面的几幅影像依次闪过, 又逐渐重叠在一起,慢慢融化,化为泪水,让我眼前模糊,不能自已。
回到所里,阳光洒在路上,在青竹翠柏的环绕中,钱学森所长和郭永怀副所长的塑像仍在满怀 期望地凝视着周围,主楼前的几株玉兰花虽已凋谢,但正迸发着丛丛翠绿。我摘下口罩,贪婪地呼 吸着新鲜的空气以平息内心的悲伤。行走间, 恍惚看到了新宇老师的身影一闪而过, 我想这不是错觉, 应是他难以割舍这片他曾努力过、奋斗过、并留下一枚深深足印的热土吧。
以文为祭。
2020 年 4 月 29 日 于中关村力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