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所在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和页岩气赋存研究中取得进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我国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页岩气是未来实现天然气快速增产的重要领域。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页岩岩相与含气量、气体赋存状态和单井产量密切相关,不同岩相在储集空间、孔隙结构、烃类富集规律和勘探开发潜力等方面呈现显著差异。如何准确描述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和页岩气赋存关系是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难点问题,直接关系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估、有利目标区筛选和开发方案制定等,对页岩气藏科学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深部资源与环境力学”团队的沈伟军副研究员与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在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和页岩气赋存关系方面开展了相关合作研究,以我国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研究,分析了不同岩相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原位页岩储层吸附气与游离气预测模型,揭示了不同岩相页岩气的赋存模式。研究表明,硅质和混合页岩孔隙最发育,黏土硅质和黏土质页岩孔隙发育一般,有机质是不同岩相页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随着埋深的增加,页岩吸附气先增加后减小,深层页岩游离气发挥主导作用。不同岩相页岩含气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硅质页岩、混合页岩、黏土硅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硅质页岩含气量约为泥质页岩的三倍,硅质页岩、混合页岩是页岩气藏勘探开发的有利岩相。研究工作为准确地评估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和页岩气的赋存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支撑。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石油工程和地球科学领域一类重要期刊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和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2023),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沈伟军副研究员、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李熙喆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钱超博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为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802312和U1762216)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3-001)等项目的资助。
图1 不同页岩岩相划分三端元图
图2 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比
图3 页岩储层条件下含气量与埋深变化关系
图4 不同岩相页岩气的赋存模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