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钱学森《郭永怀文集》序有感
说来惭愧,来力学所之前,我是不知道 郭永怀先生的。但我又十分幸运,进入了这 一由钱学森、郭永怀等传奇人物亲自创建的 研究机构学习和工作。最近读钱先生为《郭 永怀文集》写的序言,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 科学家的博雅精神和崇高品德。穿越时空长 河,不仅目睹了钱先生和郭先生两人的深厚 友谊,同时看到了郭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际 遇、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严谨求实的治学 态度、宽广开阔的眼界格局。
微重力落塔试验
严谨治学,勇担重任。突破“声障”进 入超声速飞行是 20 世纪 40 年代航空技术面 临的重大问题,郭先生选择研究跨声速流场 这一重要但数学难度很高的课题,下决心攻 关,取得重要成果。回国后, 郭先生勇挑重任, 加入到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在研制中解 决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和工程问题,为国家的 国防和航天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郭先生身 上体现出来的严谨治学态度与非凡卓越的胆 识,在科研工作的全流程中都对我具有很大 的启发。钱先生在这篇序中总结的十分生动 和精辟: “郭永怀同志治学严谨而遇事看得 准,有见识;而一旦看准,有胆量去攻关。 当然这是我们从旁见到的,我们也许见不到 的是他刻苦的功夫, 呕心沥血的劳动。”可见, 郭先生在学术和工程上的巨大成就,与其严 谨治学的态度, 勇担重任的品格是分不开的。 在当今的“百年大变局”中,如何紧密围绕 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选题,如何最大发 挥自身的研究特长与学术取向,解决国家面 临的卡脖子难题,郭先生的事迹无疑值得我 们深入学习与借鉴。
家国情怀,无私奉献。在钱先生回国 次年,也就是 1956 年 10 月,郭先生和妻子 李佩先生带着女儿历经周折回国。为什么回 国?郭先生说: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 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的 美丽的山河。”放弃海外优越待遇,毫不犹 豫选择回国效力,是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 得深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家国情怀,令 人感动。沧海桑田,我们无法勾勒他们当年 在大西北的艰难岁月里如何坚守,难以想象 在离开世界的短暂瞬间是怎样的心境。只能 从时空的碎片中还原, 从历史的痕迹中追溯, 郭先生的伟岸形象、崇高境界,早已凝聚成 时代精神中最耀眼的一部分。郭先生、李先 生将自身的财产悉数捐赠, 在郭先生去世后, 李先生在力学所捐赠设立郭永怀奖学金。我 非常荣幸能在研究生期间获得这一荣誉,这 个奖对自己真是莫大的鞭策。郭先生的厚重 家国情怀和崇高人生境界,不计名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动 力源泉。
郭永怀先生为我国的力学事业,也为人 类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以科 技创新支撑强国富民,他是中华民族知识分 子的典范。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学习他 的精神,践行他的愿望,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李伟斌,副研究员,中 科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研 究方向及兴趣:1)复杂流体 液滴动力学与界面自组装; 2)基于微纳流体力学设计的 高性能印刷电子和传感器件 打印及应用;3)太空印刷制 造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及 空间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