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力学研究所->科普专题->纪念“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两弹一星
“541”战术导弹的研制

眭璞如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中心,北京,100190

    事情已过去四十多年,每当我们这些当年从事“541”研制任务的同志聚到一起,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国科学院十几个单位、数百名同志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拼搏攻关,以半年多的时间取得正常情况下二年也难以完成的任务的历程。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历历在目,激奋不已。

任务的由来和“541”的命名

    1965年春天刚刚来临的一天,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同志找了几个研究所的负责人商量说:中央领导同志谈起越南反美斗争中对付超低空飞机很困难,刘少奇同志提出,能否研制一种单兵使用对付超低空飞行敌机的导弹,要科学院想想点子。会后指定了徐业炯和我在郭永怀副所长的指导下研究这种可能性。我们当时唯一可以参考的资料是《金氏年鉴》上的一张简单的照片:一名士兵扛着发射筒,导弹颈部微露在外,这是当时美国正处于研制中的“红眼睛”(Red Eye)超小型地空导弹。我们经过初步分析,认为有可能研制一种红外导引、主动寻的的超小型地空导弹,但是要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很多,主要的方面有:

1.要适于单兵背负使用,则要求整个重量降到15公斤(而且还包括发射装置)。

2.地面发射时,速度从零开始,要求研制高比冲的推进剂和高效率的发动机。

3.导弹在零速度时便要咬住目标并进行跟踪,这对瞄准、早期目标捕获、制导跟踪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制导、气动设计、结构设计等复杂问题。

4.战士背负发射的安全保护问题。

5.研制高效率的战斗部的问题。

    当时我国试制空空导弹尚未成功,研制这样一种导弹困难是很大的,但是把中国科学院的有关学科组织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基础,发挥集团优势是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的。

    196554日上午,在五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召开了一次专门讨论会,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的一位局长、吕强副所长、郭永怀副所长出席了会议,徐业炯和我也参加了会议。大家一致同意向中央专委报告把研制单兵操作背负发射的超小型地空导弹列入武器研制系列。为了取一个代号,郭永怀副所长说:“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又是五机部和科学院的第一个重大合作项目,就叫做‘541’吧。”这就是“541”名称的由来。

    中国科学院领导非常重视这个任务,张劲夫副院长亲自主持了院领导参加的汇报会,并决定由吕强副所长率领一个调查组到西安、太原等有关单位调查,参加的有屠善澄、徐业炯、李尧夫、李光清、贺智端、宋春光等40多人,前后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回京后向张劲夫同志作了报告,并由张劲夫同志主持起草向中央专委的报告。6月中旬,中央专委正式批准“541”地空导弹列入国家重点武器研制计划。

严密组织  通力协作

    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中国科学院由副院长裴丽生同志亲自负责,院新技术局和各研究所的领导都直接抓,基本上做到遇到问题立即解决,各个单位内部和单位之间争着承担困难任务,把方便留给别人,严格地按统一部署完成计划。我记得发动机加工程序是很复杂的,从加工壳体到组装、发射,一个周期只有两个星期,而其过程却是北京加工零件,运沈阳焊接,焊接后运大连进行内壁涂敷,运北京装配,运京郊某地装药、检测,最后提供试验,在路途的时间便占去很多。这完全靠事前精密的计算时间和计划调度,科技人员精心的设计,工人精确加工,检测人员严格把关,再加上从领导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包括行政后勤人员的协同努力,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有一次日夜兼程,通力协作,只用了7天便完成了一个周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每次发射试验都是团结协作的一次大合奏。在长城脚下,中国科学院的十几个单位,还有部队的测量队、公安部队的通信营,还动员了警卫部队的两个连负责山火消防,整个场地秩序井然,每次都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力学所分部食堂只有5名炊事员,每天都把热菜热饭送到现场,至今我还记得食堂马师傅蹬上三轮车或背扛食品上山送饭,整夜守在大门口等每个下岗的同志吃完夜宵再睡觉的动人情景。

541”的创业精神

    1966年初,郭沫若院长亲自来到力学所分部探望参加541任务的同志并参观现场试验工作。郭老兴奋不已,挥笔写了3米多长的大幅毛主席诗词,并写道:“甚感此地有大庆之风……”

    这是郭老对当时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高速度的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我们的极大的鼓励。

    当时正值严冬,寒风凛冽,我们很多试验都要在野外进行,有好几百人整天都在野外。观测队和回收队还得翻山越岭上高山,为了取得一个可靠的试验数据历尽千辛万苦,甚至冒生命危险。有一次无线电话失灵,联络中断,一个观测队一直到下半夜才从无路的深山上摸下来,有好几位都负了伤。发射试验胜利时,一切疲劳都烟消云散。

    力学所分部是“541”研制的一个主要基地。19657月,酷暑难当,为了搞“541”,决定把两个研究室从市内迁到山里。我当时是203室的负责人,党委一声令下,全室50多位同志全部出动,从家具到仪器设备10天里全部都搬完并安装完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还自己动手铺水磨石地面,粉刷墙,挖坑浇注大设备的地基,把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废仓库改造成一个相当好的力学试验室。最困难的是一个20多吨重的试验平台,从北京拉到分部后找不到安装队,全室人人出动,硬是用土办法搬进试验室并安装好。

    我们工作在市郊,家在市区,按规定两星期可回家一次,但大家都不分昼夜地工作,有的人一两个月都不回家一次。其他研究所的同志也是长期加班。自动化所吕强副所长经常与加班同志一起工作到深夜,他称是“陪班”。

541”速度

    到今天,我们还喜欢用“541”速度来形容一件事办得快。的确这个速度是很惊人的。半年多的时间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从方案到设计,从加工到试验,几乎完成了研制中的主要过程,概括起来说,取得了下面一些成绩:

    研制成功高比冲的推进剂,并通过多次的热试车;高性能的固体发动机达到第一期的设计要求。

    研制出了新型号的合金钢,解决了这种钢材的加工和焊接工艺,研制了新的耐烧蚀喷管和发动机内壁的防热涂层。

    成功的结构设计使整个导弹和发射装置可以背负发射(图1),导弹经过飞行试验经受了各种情况的严格考验。

    成功的气动分析计算,取得的数据与实际飞行非常一致。这是当时很难的一个课题,这为保证弹道设计和制导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超小型红外导引头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

    在当时还没有集成电路的情况下,小型化的控制仓可以说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燃气舵机、自旋机构等都通过了实际的飞行试验。

    一次发射方案的背负式发射装置通过多发无人发射试验,接近了使用要求。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成绩,不一一列举。与此同时还为进一步改进提高,安排了一批预研项目,如廉价的固体推进剂、高性能的炸药和战斗部设计、新型的红外敏感元件和透红外玻璃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以上这些都是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内取得的进展,可以说是重大的突破。

   

    1968年春,中央专委下文停止了研制工作。“541”虽然不幸夭折了,但“541”精神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根据中央专委的指示,所有文献资料包括研制的实物都移交给三机部六院五所。这对我国的武器研究也是一份实实在在的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541”,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力量。现在我国从事空间技术工作的,无论是卫星的总体,各个重要的分系统,一些主要的技术部门,还是一些基础研究部门,都有当时“541”的参与者,不少人都成了带头人和骨干。还有远在三线的国防科委气动中心也是力学所分部的一部分同志参加艰苦奋斗创办起来的。

    回忆这些,激励自己,也祝愿当时的战友们能以“541”精神去工作,去战斗,在新的岗位上为祖国四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编:100190 电话: 86-10-62560914 京ICP备05002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