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4.4出生于山东省荣城县滕家乡西滩郭家村
1919.3 在本村叔叔办的小学堂里读初小
1922.3 去石岛镇,在明德小学读高小
1926.3 考取青岛大学附中,成为全村第一个中学生
1929.9 考取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相当于高中生
1929.-1931. 在预科学习期间,与胡世华、陈振汉等发起成立名叫“微社”的读书会
1931.9 转入本科学习,选择物理学专业
1933.9 考取北京大学,插班进入物理系三年级学习
1935.7 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学习成绩在班上居于前列
1935.9 为物理学家饶毓泰留作助教和研究生
1935.9 -1937. 从事过喇曼效应的研究工作
1937.9 北京大学解散,回到山东老家,应聘在威海中学任教
1938.3 日军侵占威海,威海中学解散,郭永怀进入西南联大半工半读
1938.加入中国物理学会
1938.-1939. 曾跟随周培源教授从事湍流理论的研究工作
1939.夏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
1940.9 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 J.L. Synge教授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
1941.5 以“可压缩粘流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获硕士学位
1941.5 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师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
1945.完成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论文,获博士学位
1945.-1955. 参加美国数学学会
1945.7 在加州理工学院被聘为研究员
1946.同钱学森合作完成重要论文“二维可压缩亚、超声速混合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发表于 NACA,TN,No.995
1946.10 应 W.R. Sears 邀请,来到康乃尔大学,担任航空工程研究院副教授
1948. 春 与李佩女士在纽约州的依萨卡结婚
1949. 参加由中国留学生组织的“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1949. 从事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的研究
1953. 发表了“在中等雷诺数下绕平板的不可压缩黏性流动”的论文,应用并推广了坐标变形法,这一方法后被钱学森命名为PLK 方法
1953. 应英国的 M.J.Lighthill 教授邀请讲学,因美方不予签证,未能如愿
1953.利用休假赴加州理工学院,边讲学,边进行高超声速黏性流动的研究
1955.7 在康乃尔大学晋升为正教授
1956.10 同夫人李佩女士乘船回国,应日本的谷一郎教授邀请,在轮船停靠日本时在东京大学作了一次学术演讲
1956.11 回到阔别16 年的祖国
1956.底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学术秘书
1957. 参加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力学专业组副组长
1957.2 在全国第一届力学学术会上作“现代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报告(《科学通报》1957,(10)), 指出国内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方向
1957.2 中国力学学会成立,当选为副理事长
1957.3 当选为中国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7.5.29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委员
1957.10 参加中科院召开的关于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座谈会,并发表讲话
1957.11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联合设置的第一届工程力学研究班的班主任
1958.1 任《力学学报》主任编辑
1958.4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58.春夏 同钱学森、杨刚毅共同制定中科院力学所“上天、入地、下海”的研究发展战略
1958.8 参与人造卫星本体的研究筹备工作
1958.9 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任化学物理系首届主任,并在近代力学系讲授边界层理论
1958.11 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12 国家三峡工程防护领导小组下面成立防空大组,郭永怀任防空大组负责人
1960. 领导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1960.前后 同汪德昭、马大猷一道探讨用超声方法分离同位素
1960.3 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并任核武器研究所(即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副所长)
1961.组织并领导了北京高超声速讨论班,同年在中科院力学所组建磁流体力学研究室,提出了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稳定性,磁流体直接发电和同位素的电磁离心分离等三个研究课题
1961. 春 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情况,指导爆轰物理试验
1961.5 中科院力学所成立空气动力学研究室,郭永怀指导两个课题研究组的工作
1961.6 参加中科院举办的星际航行座谈会
1961.10 在第四次星际航行座谈会上作“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
1962.提出利用电磁离心方法分离同位素的设想
1962.核武器研究所下设置四个技术委员会,郭永怀任其中的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3.指出对于钝锥绕流,在后身流场中可能产生“悬挂”激波(二次激波)
1963. 参加我国模拟核爆的1485 mm 直径的大型抗爆激波管的多次论证
1964.2 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改为第九研究院,任副院长
1964.2 中国航空学会在北京成立,当选为副理事长
1964. 春 领导了飞行器再入大气层物理现象的研究
1964. 在中科院力学所参与并领导小型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1964.3 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在北京成立,郭永怀为专业组成员
1964. 兼任《力学译丛》编委会主任委员
1964.提出开展“云粒子”效应研究的设想,比国外早了几年
1964.5.6 直接参与核武器研究基地的全尺寸爆轰模拟实验
1964.9 赴西北核武器研究基地进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准备工作
1964.10.16 赴现场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1964.-1965. 在九院负责核武器气动外型、结构以及环境模拟试验的领导工作
1965.1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5.5.14 赴现场参与我国西部上空的核航弹空投爆炸试验
1965.5.15 国家科委成立防护工程专业组,郭永怀任副组长
1965. 参加国防科委地下核爆炸方案论证
1965.-1968. 多次赴我国西北参加核试验
1965.9 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再次上马,郭永怀参与了“东方红”卫星本体及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工作
1966.5 翻译普朗特的《流体力学概论》,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67.主持了673 会议,关于武器技术问题的讨论,对我国两弹结合的定型有效方法提出意见,作出了贡献
1967.6.17 郭永怀赴现场参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
1967.7 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研究院筹备组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
参与建立空气动力研究院的规划工作
1968.10 赴西北参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的准备
1968.12.5 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乘飞机返京,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 岁
1968.12.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