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善澄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1)
我有幸很早就认识郭永怀先生,那时他在康奈尔大学任航空系教授,我们一辈研究生都尊敬这位著名学者、空气动力学专家,平时则较少交往。由于专业不同,更谈不上学术上的交流。我真正认识并比较了解郭先生还是在1956年,我们先后回到祖国,并同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以后开始的。
我对郭永怀先生在学术见解方面的初次认识是在1958年一次中国科学院会议上。当时在全国大跃进的潮流中,科学家们也不甘落后,提出不少建议。当时力学所以提出“上天、入地、下海”而颇有名气。郭先生对大家的热情当然表示支持,但他对这些世纪性大任务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以简炼通俗语言点明,并号召科学工作者为之奋斗,令我印象颇深。后来我介入对空间技术的探索,有事偶尔请教郭先生,得益匪浅。当时有一非正式论坛:“星际航行座谈会”,有一次讨论到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入轨问题,郭先生强烈主张认真研究优化转移变轨的方案,为日后的科研工作作了必要的起步。
大约在1965年五六月份,中国科学院又紧急布置一代号为“541”的任务,组织力学所、自动化所、大连化物所等一批科技人员参与研制一种空间飞行器。郭先生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其他参与者有林鸿荪(已故)、顾以健、屠善澄等。当时对任务安排并不十分合理,我们都有意见,但郭先生出于对国家任务的责任心,一方面动员大家尽力而为,另一方面又要求以严谨科学态度仔细做好工作。此事后虽因“文化大革命”起而中途夭折,但当时进展颇快,郭先生功不可没。
郭永怀先生去世四十多年了。作为他的一个未入的第学生和朋友、一个同志,每当念及与他不多的几次学术上交往,至今百感交集。真可谓先贤风范永存,后人定当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