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位“优培计划”B 类入选者
陈 猛
陈猛,副研究员、硕导、共产党员。2015 年于中科院力学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留所工作至今。获中科院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2019 年入选中科院力学所“优培计划”B 类,并获中科院青促会推荐资格。
陈猛主要从复杂介质中波的传输与控制问题入手, 开展力学超材料与先进水下吸声材料的理论设计及应用研究。通过引入多振子耦合结构,构建赝自旋拓扑态,研发了具有宽频声调制功能、单向拓扑传输、超分辨成像等奇异特性的超材料与器件,且在水声通信、舰船隐身与超绿色飞行器等方面获得了应用,为解决波功能材料发展中的前沿科学技术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等课题的研究, 截至目前共发表 SCI 论文 19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4 项。
姚 卫
姚卫,男, 1983 年 12 月出生,副研究员,博士(英国)学位。2005 年和 2007 年分别获得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 年获得英国 Ulster 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1-2013 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 年至今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从事碳烟化学反应机理和数值模型研究、低压燃烧机理和民航客机防火设计研究、超声速燃烧数值模拟研究。开发了耦合多项自主提出新模型新算法的数值发动机计算平台 AstroFoam,并基于该平台承担 / 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参与 22 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基金 1 项、国家 XX 重大专项 1 项等。在国际知名刊物和国内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90 余篇(其中 68 篇 SCI/EI),Google Scholar 引用 615 次, 授权专利 4 项, 软件著作权 4 项, 获得 AIAA 高超声速系统与技术 2017 最佳论文奖(每 18 个月评选一次,每次 1 篇)。担任 AIAA Journal, Combustion and Flame, 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 Computer and Fluids,《空气动力学学报》, 《航空学报》等 10 余种航空航天 / 燃烧界期刊审稿人,指导培养硕士 / 博士研究生多名。
韩桂来
韩桂来,副研究员。2005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同年保送至中科院力学所 LHD 硕博连读;2010 年 7 月留所助研, 负责 JF-12 复现风洞现场安装;2011年 1 月调任力学所科技规划处副处长,2013 年 1 月调任基建与园区管理处副处长;2015 年 1 月调回 LHD 任助研、学术秘书,2017 年 10 月任副研。韩桂来常驻怀柔园区 3# 空天实验室,主要从事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高温气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重点开展以 JF-12 复现风洞和 JF-22 超高速风洞为背景的大尺度模型测力新方法、气动加热、边界层转捩、飞行器减阻防热机理、高温气体效应、激波和爆轰物理等方面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航天型号任务等多个项目,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部分工作先后在 PoF、CNF、AIAA J、Int. Comm. of Heat &Mass Tran.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曾荣获 2010 年度“郭永怀奖学金”一等奖、2016 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完成人) ;2019 年入选力学所“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B 类。
张 坤
张坤,博士, 1986 年 8 月出生,现任微重力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某型号项目副总师。主要从事新型合金的制备及极端环境下物理和力学行为研究、特种能场材料制备及强韧化机制研究等。
在载能束与固体相互作用方面,系统研究了载能粒子作用下的材料表面、界面问题,建立表面受限流动、分层软化模型来解释高能束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特种能场下新型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及理论支撑;针对陆装某型号产品疲劳寿命及稳定性差的问题,开发出整体与表面耦合的强化方法,使产品疲劳极限提高 40% 以上,且分散度大大降低,目前 已用于该型号产品,通过台架及实车考核,为某型号产品的寿命倍增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近年来 Appl Phys Lett、Appl Surf Sci、J Nucl Mater、PCCP、J Alloy Compd 等杂志发表第一或通讯 作者论文 19 篇,受理及授权专利 5 项,相关成果得到领域内美国工程院院士、权威杂志主编等国内 外同行的重点关注及积极评价。